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

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

汤继允2008年来到澳大利亚就读高中。在大学毕业之后,他成为了第一个以留学生签证被澳洲银行破格录取的实习生,把两家墨尔本银行分行业绩提升到全国第一,帮助其他四位有留学生背景的朋友先后进入不同分行全职工作。目前,他辞职下海加入地产贷款基金公司作为合伙人,曾递过超过120份简历,他要与大家分享成功就业的经验,让中国留学生们少走弯路。

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 第2张

与母亲在墨尔本的咖啡厅 SUPPLIED

我在2008年3月28号来到墨尔本就读一所比较偏远而名气一般的教会男子高中。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我,父母都算是工薪阶层,留学的费用对家里来说是非常大的一部分开销。尤其是小的时候,母亲下海到深圳开餐饮,每天起早贪黑,能深刻感到妈妈的幸苦。出国留学其实还是靠慷慨的舅舅资助了很大一部分学费。而且在资助我的头两年,是舅舅最艰难的两年,公司连续亏损,市场和公司人员的变动都很大。因此我很感激,也深刻体会到“无能”的可恨,希望自己在关键时期能有能力独当一面。所以我从高中就开始打零工,为自己挣一点零花钱,甚至高考补习的费用,每个月会有记账的习惯,骑自行车上学锻炼加省车费。高中毕业以后,除了大学学费就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钱。大学期间除了每周20小时的简直工作,还和朋友在网上卖东西。每个大学长假我也会回国找实习机会,或者留在澳洲边打工边旅游。回头看看,这样逼自己独立的过程特别快乐

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 第3张

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10年级的工作经验周开始的,在Micham的一家中餐馆,当时英文还很差,没有工作经验,两位越南老华侨老板收留了我。我开始洗完,切菜,配菜,端盘子。在劳动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,比如手脚慢,扭扭捏捏,没有调理。原来在国内从来没有机会做家务,到了餐馆倒有机会每次晚上为很多人准备。老板很和蔼,认我做徒弟。他们是在越南出生长大的华侨,小时候还上过私塾,70年代时以难民的身份来到澳洲。他们的故事非常激励我。第一份工资虽然工钱不高,当时的法律规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刚开始两周是$10一天,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了靠自己劳动挣钱的快乐。

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 第4张

高中与同学在一起 SUPPLIED

从10年级在餐馆的第一份工作到后来毕业在银行的全职工作,期间的六年里,我以不同形式投过120多份简历,做过超过十几份工作,餐馆,Pizza店,必胜客送外卖,Costco超市销售员,家教,敲门卖电话合同,敲门卖SEO产品,开网店,大学图书管理员,监考官,义工,学生社团负责人等。每一份工作都磨练了我的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,所以后来能进入银行也是水到渠成的。我的成绩并没有特别优异,但是做一件事必定会很投入,尽可能做到最好。

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 第5张

在银行工作的短短12个月内,就把两家分行墨尔本分行的业绩做到了全墨尔本第一。一家是Carnegie的新分行,2014年七月开张,从零开始,六个月期间就达到了第一。Retail Banking Executive非常高兴,把我们全分行的原班人马掉到了最大的分行之一Chadstone,墨尔本东区的旗舰行,却苦于业绩一直不佳。通过团队的努力,我们再次以六个月时间把它做到了第一,几乎队里的每位职员都升职加薪了。不妨透露我工作第一年财政年的税前收入包括加班和奖金是$73,000。告诉你这个数字不是炫耀,因为比我厉害的留学生朋友比比皆是。告诉你这个数字,是因为我心疼一些留学生朋友低估自己的潜能,长期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。我只是要证明,不需要HD的成绩,做好计划并努力执行,必能做到更好。

不少留学生和学生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银行工作,印象总是薪水优渥,工作稳定,有社会地位。在国内银行往往需要强大的人脉和背景,而只身国外要如果削尖脑袋进入看似壁垒很高的银行呢?其实进银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,一下是几大误区。

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 第6张

参与澳中青年人论坛 SUPPLIED

误区一:是不是有PR(永居身份)就能进银行了?

不是的。是有PR“也未必”进得了银行。一个有准备的人,在有PR的那一刹那就进了,所以要更全面地准备和磨练自己。在银行认识了不少有留学生背景的Bankers,他们进入银行的套路多为两种,一,先通过相关专业,考雅思考翻译等途径尽早拿到PR;二,在申请银行工作前,除了成绩单好看以外,多积累工作经验以及社会阅历,交流和表达能力在银行尤其重要,所以英文水平要过硬。

所以,同学们应该多做调查,了解这个行业和银行本身。宏观行业,比如,银行排名,大小,价值观,战略,业务效益,市场动向(网上都有免费资料,be proactive);微观到一家银行的五脏六腑,比如,一个州分几个管辖区域,哪些分行是在哪些辖区内,哪些辖区需要华人banker(没有不需要的),谁是行长,分别需要什么样得人才,进入银行需要哪些经验,自身的条件可以给哪些特定的团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(请给自己开户的分行职员吃饭,绝对全部告诉你,be proactive)?

误区二:是不是只有 Internship & Graduate Program?

不是的,条条道路通罗马。Internship和Graduate Program是给一些大学活跃的尖子生设定的,为了银行未来培养领导,相当于国内的党校。但是!但是!但是!银行往往很多后来成为领导人的高层,其实大多都是从底层一步步做起的。西太平洋银行(Westpac Group)的前CEO Gail Kelly, 就是一个从柜台到CEO的经典案例。有底层和前线经验,是在银行升职最好最筹码。一位从战场里滚爬出来的军官,和一位从军校毕业,却未上过战场的军官,你会跟随哪一个?

其实,分行,客户电话中心(call centre), 文件部门(process team), 提供的工作机会远远超过Internship & Graduate Program, 而且我个人认为,只要足够努力,最后的结果不会差过Graduate Program的同学。首先,Graduate Progam里的同学自身也是很拼命很刻苦的,除了努力工作,还擅长打交道,交流,组织活动,等。其次,Graduate Program的缺点在于两年中在不同部门三到六个月地“转悠”,走马观花,还没学到皮毛就走了。而从基层一步步做起员工可以把一块业务吃透以后,和同事以及上级关系处得良好,升职以及换部门的机会一直都有。最可怕的是我们留学生自己眼高手低,想要一步登天。

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 第7张

误区三:是不是一定需要金融学位或银行经验?

当然不是,银行里的老职员不同背景的有很多,但大部分是与retail相关的,也就是与人打交道。因为在银行,“销售”和“卖产品”,对银行的利润才是最大的。我有位同事甚至是学时装设计的,后来从基层做起做到了相当成功的贷款经理。相比学位,销售经验以及和人交流的能力更重要。

在分行里,许多同事在进入银行以前有着类似的工作经验,比如电话公司卖电话,在专柜店做过柜员,这些都是客服与销售的结合。而往往这些经验是留学生在大学阶段忽略的,几年书读下来简历除了在几个学生社团里混吃混喝以外,几乎空白。而且英文是中国留学生的第二语言,只有在英文环境下和团队里工作过,才算沟通能力的硬实力,雅思口语7分8分都是浮云。

澳大利亚华人汤继允简介微博 第8张

误区四:只有在网上能申请

我没有具体做过统计,但是工作一年下来,发现至少有三成的同事是通过线下的networking而认识了银行的某某职员或者某某分行行长(当然自身条件也是过硬的),把简历递给了能做决定的人。在某些部门需要招人之际,甚至再此之前,你的印象就早已进入了能做决定的部门经理的脑海里了。

如果我说墨尔本银行2015年一位得到CEO奖的分行员工,是在2013年的某天走进银行亲手投的简历,你信吗?